Reason to trust
How Our News is Made
Strict editorial policy that focuses on accuracy, relevance, and impartiality
Ad discliamer
Morbi pretium leo et nisl aliquam mollis. Quisque arcu lorem, ultricies quis pellentesque nec, ullamcorper eu odio.
比特幣市場在高點徘徊半年後,再度被拋進多空拉鋸的迷霧。最新一輪爭議來自彭博智庫資深商品策略師 Mike McGlone,他罕見給出極端悲觀看法:比特幣可能在 2026 年跌回 5 萬美元,也就是較今年創下的 126,000 美元歷史高點重挫 60%。這種「極低目標價」在牛市氛圍依舊濃厚的當下,自然引發市場高度討論。
但 McGlone 的觀點並非空穴來風。從宏觀資金流向、ETF 資金面、AI 科技股泡沫風險,到聯準會貨幣政策變數,過去兩週陸續有更多機構提出警告。這些訊號彼此呼應,使得「比特幣是否會在明年迎來深度回調」變得不再只是驚悚標題,而是值得嚴肅看待的市場模型推演。
為什麼有人認為比特幣會跌到 5 萬美元?
Mike McGlone 的論點核心,是一種經典的「均值回歸」模型。他認為當前的全球資產市場正呈現出一組異常的組合:
黃金如拋物線般飆升、原油價格暴跌、股市波動率維持在歷史低點。
這三者同時發生,過去往往代表「避險情緒上升、風險資產降溫」。
在這種情境中,比特幣這類高波動、高投機性的資產,就很容易出現估值回調。他直接提出兩種可能:
- 如果宏觀環境惡化,標普 500 指數出現 2008 年以來第三個年度跌勢,那比特幣下探 5 萬美元的概率會明顯放大。
- 如果全球風險偏好回升,那 15 萬美元也不是不可能。
換句話說,5 萬美元並非「注定跌到」,而是「在特定宏觀條件下的模型推演」。
這在專業領域屬於合理推論,而非單純唱衰。
壓在比特幣之上的三座大山:賣壓、科技股、聯準會
倫敦加密俱樂部分析師 David Brickell 與 Chris Mills 的週報則提供了更具體的市場側證。與其說是「比特幣自身走疲」,更像是「三大利空同時擠入門框」。
第一座大山:賣壓遠強於買盤
10 月的大跌引發超過 200 億美元清算,大量槓桿資金被洗出場後,
企業金庫與機構補倉的節奏驟停,市場的主動買盤斷層。
更糟糕的是,比特幣現貨 ETF 在 11 月出現 35 億美元淨流出,創今年 2 月來最差紀錄。ETF 一直是牛市的火種,如今卻轉為反向壓力。
第二座大山:AI 泡沫恐慌
比特幣已不再是獨立市場,它高度跟隨科技成長股與 AI 類股的風險偏好。
美股近來震盪加劇,市場開始質疑 AI 巨頭能否支持動輒百億美元級別的資本支出。
若「AI 泡沫」被引爆,那比特幣很可能成為第一批被丟進海裡的高風險資產。
第三座大山:聯準會與流動性困局
市場原本期待 Fed 今年能加速降息,但進度明顯不如預期。
即使 12 月降息機率回升到約 70%,但 Fed 內部意見分歧仍大,
市場流動性偏緊的問題完全沒有解除。
對加密貨幣來說,流動性是心臟。心臟跳不快,幣價跑不動。
這三座大山堆起來,就是市場開始談論「5 萬美元風險區間」的背景。
但 5 萬美元真的合理嗎?模型怎麼看?
如果從歷史角度看,比特幣每一輪週期的深度修正幅度,大多介於 40%~60% 之間。
今年最高點為 126,000 美元,若套用:
40% 回檔 → 75,600 美元
50% 回檔 → 63,000 美元
60% 回檔 → 50,400 美元
這不是憑空喊價,而是照著週期規律算出來的「落點區間」。
此外,5 萬美元附近剛好有三項支撐訊號:
- 2024-2025 年 ETF 的主要吸籌區(大量機構買在 48,000~55,000 美元)
- 週期均值回歸線
- 2021 年高點 69,000 美元的黃金分割延伸支撐
也就是說,5 萬美元是一個「風險模型合理推算」的極端,但並非天方夜譚。
如果真跌到 5 萬美元,它到底是末日還是禮物?
這是所有人更想知道的部分。
從歷史經驗來看,比特幣跌幅越深,它往往越接近下一輪的大型上漲區間。每一輪暴跌都曾被視為「死亡訊號」,但最終卻成為「機構建倉」的區域。
但這次是否能複製歷史?要看三件事:
- ETF 是否重新轉為淨流入
- 科技股(尤其 AI)是否結束劇烈震盪
- 聯準會是否明確釋放寬鬆訊號
只有這三項同時改善,5 萬美元才可能成為「超級抄底區」。
如果其中一項或兩項缺席,那 5 萬美元更有可能成為「中繼站」,而不是終點。
Bitcoin Hyper:逆勢擴張的亮點敘事
在市場劇烈波動之際,仍有少數項目因技術敘事鮮明而逆勢吸引資金。Bitcoin Hyper(HYPER) 正是其中之一。
這個項目主打「比特幣 × Solana」的融合模式,以 Solana 虛擬機作為核心架構,補足比特幣長期欠缺的智慧合約能力與高速執行環境。過去這兩者屬於難以兼容的技術路線,一邊是安全、一邊是高效,如今透過跨鏈架構達到協同性整合,使比特幣生態首次能在高效能框架下運行 DApp 並支持低手續費交易。

項目已完成 Consult 審計,並強調交易安全與網路擴展性。在市場恐慌的背景下仍能吸收大量資金,這點尤其罕見——預售規模突破 2,800 萬美元、代幣價格維持在 0.013325 美元,仍處官方調價前區段。
隨著比特幣主鏈擁堵、跨鏈需求上升,Bitcoin Hyper 正逐漸被視為比特幣擴展性敘事的新焦點,也呈現出逆勢走強的資金指標。
結論:
比特幣跌到 5 萬美元 不是主流預測,但它是必須認真納入模型的「極端情境」。市場目前確實面臨三大壓力:巨量賣壓、AI 科技泡沫疑慮、流動性收縮。
而這些因素確實有能力把比特幣推到 60% 的深度修正。
對投資者而言,這不是「恐慌訊號」,而是「風險管理提示」。如果 2026 年真的見到 5 萬美元,那會是極端回調帶來的禮物,而非末日預言成真。